首页 > 资讯 > 常见问题
了不起的.biz遭遇中国寒流
发布时间:2005-02-13   浏览次数:1151701
本报记者汪静11月上旬,新增的域名.biz正式登陆互联网。由于.biz直接取义于business(商业),比起人们熟知的.com来更具识别性,所以它被国际上众多业内人士看好。而到目前为止,.biz的国际用户数已达到200万。然而,.biz在国内的境遇却有点像北京初冬的天气:寒流过境,温度偏低。中国频道、新网信海科技、东方通信是国内三家经美国NEULEVEL公司授权开通.biz在线注册的服务网站。中国频道公关总监龚先生表示,从今年3月28日预推至今,注册数量仅为3000个,11月7日正式推出后,情况也没有出现转机。北京新网信海科技业务总监李晖也表示,他们并不打算在.biz的推广上下很大功夫,因为目前新注册的用户数量很少,仅为700~800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不大。.biz 在中国推广遭遇寒流,难道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南为柑桔,北为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内容总监杨冰之认为,目前国内企业信息意识与西方企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由于大部分的交易还是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的,企业对网络的应用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很难产生对于新域名的迫切需要。中国频道龚先生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biz的商业表意不能说是最直接的,而且从方便记忆的角度来看,它也并不是一个的选择。也有观点认为,.biz遭受冷落与国内网络域名市场的长期混乱与不规范有关。最早由ICANN首批发布的五个域名包括:.com、 .net、 .org、 .edu、 .gov,以.com域名为代表有关知识产权问题迟迟未能解决。2000年国内曾掀起了一股中文域名热,但因技术水平和编码标准难统一等原因被“打入冷宫”。2001年年初,国内网站又出现诸如 .cc、.tv等由岛国域名衍生过来的“国际域名”。新域名的层出不穷,搞得使用者一头雾水。虽然业内人士知道,此次推出的.biz,是15年来ICANN首次新批准的拥有合法身份的网络域名,但对于已在网络域名中饱尝苦果的中国企业来说,对于新域名表现得相对慎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据杨冰之分析,对于新域名感兴趣的企业一般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对网络重视、对新技术感兴趣;二是曾经从网络中受益;三是希望全球化发展企业。以新网方面的数据来看,注册用户以中型企业和个人为多,而且到目前为止,国内正式启用.biz域名的还没有一家。这一现状当然不乐观。对.biz以及众多新域名的出现,是否意味着.com已经过时了的问题,新网的李晖认为,从目前来看,.biz的出现并没有影响到.com的申请注册数量。一方面,拥有长期的客户基础的.com已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com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常新的过程。因为在.com域名注册兴起之初,出现过大量囤积域名、进行投机的现象。随着域名数量及种类的不断增加,.com域名“独大”的局面将被打破,这种投机所带来的利益也逐渐减少,因此他预测,今后还将会有一批有价值的.com域名被释放出来。从长远来看,.biz与.com将是一种长期共存的互补关系,而非一种相互替代的关系。据美国GARTNER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典型的大规模企业一般拥有200~500个域名,它们每年要花费10万美元在注册管理及防范侵害商标权等方面,而且预计到2006年以后,为夺回侵害自己商标的域名所花费的费用将达到域名管理及注册费用的1000倍~10万倍。GARTNER公司提出忠告说,那些没有制定强有力的域名管理战略的企业,将在有关商标侵害的法律措施方面支付庞大的费用。
业务咨询

Copyright 2003 - 2023 hu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慧网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