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常见问题
中国首例域名抢注案诉讼写实
发布时间:2005-01-04   浏览次数:1150586
中国首例域名抢注案诉讼写实由尽管提速后的列车,一夜之间便将旅客从北方冬日的冷峻带进江南的细雨纷飞,但是北京到广州2300公里的旅途仍然满载了单调和焦灼,凭窗而坐的两位法官不约而同地抬腕看了一下表,日历盘上显示的时间是1998年11月28日。  “域名”价值百万  要想步入世界,先要走上网络。  作为一家拥有八家中外合资公司、13个子公司的大型企业集团,1997年5月,科龙集团指派企管部法规科科长何东以公司的注册商标“Kelon”作为域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登记注册,从而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建立自己的站点。  尽管此时,“Kelon”尚未被正式注册为科龙集团的域名,但是作为已使用多年、并在二十余类商品上获准登记的商标,注册域名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1997年12月一个本应平静的下午,来自广东省新会市的一个神秘电话却着实令何东无法平静:“我叫吴勇,我已经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用‘Kelon’注册了域名,如果认为这个域名对贵公司有价值,我可以把它转让给你们。但是,我希望拿到的转让费是100万元!”尽管为之奔波了数月,但仍对“域名”知之甚少的何东着实吓了一跳,出于对公司利益的考虑,何东没有立刻回绝那个“吴勇”的要求,开始了与这个男人耐心地“谈判”。  几番交涉,价钱从80万元一路降到5万元,此时,自称吴勇的男人已失去耐心。于是,何东要求吴勇此商谈结果传真一份文件,由其向公司领导请示。1998年1月6日,吴勇如约发来传真:“为了尽快了结关于‘科龙’域名的争议权,我要求对方支付现金5万元作为补偿,即放弃争议权,并自动注销(域名)。在没商量余地的情况下,则保留争议权。注:何科长口头承诺不对外公开此事。”  对于自己登记注册、使用了多年的商标忽然成了别人的域名,并且成为“敲诈”的工具,科龙显然不愿信守自己对“不公开此事”的承诺,经过一番权衡和向有关人士的咨询,科龙集团将一纸诉状递到了“Kelon”域名注册地所属辖区法院——海淀区人民法院,把这个叫“吴勇”的人送上了被告席。此时此刻,法律也许是维护尊严、挽回损失的一道屏障。  阴晴未定  尽管离广州不是很远,新会市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其实并不熟悉,至于吴勇在CNNIC注册域名时留下的住址“新会市荷塘镇南村”,更是知者甚少。一下火车,两位法官便开始打听这个地址,问来问去没有结果,无奈之下,法官只能拨通吴勇本人的电话。听到一口普通话,电话那边显然愣了一下。片刻之后,那个声音才迟疑着回答:“我是,有什么事?”  “我是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的审判人员…”  也许是很少与法院打交道,电话那边的声音多少有些慌张。经过一番耐心说服,吴勇才很不情愿地将地址告诉了法官。  第二天清晨六时,法官们启程赶往新会。事情远比想象的要复杂,足足折腾了一上午时间,法官才通过吴勇的儿子找到吴勇。一扫昨日的惊慌躲闪,吴勇满面欢容地一边与法官握手一边自我介绍:“我细(是)吴勇,你们…你们辛苦了”。  对吴勇的身份进行完核对,法官们单刀直入:“你何时在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注册的Kelon域名?”  “1997年9月3日。”  “以什么名义注册?”  “以永安制衣厂的名义注册。”  “你与永安制衣厂的关系?”  “我是永安制衣厂的法人。”  “为什么选择用Kelon作为域名注册?”  面对法官的注视,吴勇停顿了一下,“当时是觉得这个名字顺耳……现在国际上不是流行‘克隆’技术吗,我是将‘克隆’的拼音用作了制衣厂的域名,觉得很好听,很喜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有何意见?”  ……  和儿子低声商议了一番,吴勇露出一副作出极大让步的神态:“我现在只要对方给我注册费00元和年度运行费300元,可以与对方协商,甚至撤销我注册的Kelon域名。”  ……  全部事情处理完毕,已将近1时,刚刚阳光灿烂的天空又飘下淅淅沥沥的细雨。但愿整个案情的发展,不要像这里的天气一样难以琢磨。  疑雾重重  北京。几位在法律、技术领域颇具名望的专家学者被邀请到海淀区人民法院,参加对这起国内首例域名争议案的专家听证会。  尽管专家们一致认为“域名抢注”是一种有悖道德的行为,但仍然因为缺少依据而对“kelon”的归属引发了争论。  “我认为,虽然我国没有涉及域名的立法,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域名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也必将被列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之内,域名应该受到保护。”  “但是,域名只是起到一个网络地址的作用,不依附特定商品,不代表一个企业、一项商品的综合信誉,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给用户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域名不应受到保护。”  分歧显然存在。  “企业的域名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财产和资源,如同商标一样,也可以称作‘电子商标’,因此对企业商标的保护可以延续到对域名的保护;此外,从域名功能的角度分析,域名也可以归入商誉的范畴之内加以保护。”  “从现有立法状况看,无法将域名归入知识产权任何一项权能的保护范畴之内,即便是当事人自己也无法说清‘抢注人’到底侵犯了他的什么权利。如果将其作为知识产权保护,会因为缺乏法律依据给法院的裁决造成被动。”  争论一直延续到对本案的处理。  “吴勇注册的‘kelon’与永安制衣厂没有任何关系,其使用他人商标注册自己域名的行为完全是为了向科龙集团敲诈,使科龙集团不能用自己已注册的商标注册域名,给科龙集团造成了损失。应宣布吴勇的注册行为无效。”  “人们之所以记住一个域名,是为了查看该网址的内容,消费者一般不会仅因为某个域名去购买某个商品或服务;况且如果科龙集团偏要使用‘kelon’注册域名,可以通过改变二级域名、去掉域名等方式在其域名中保留‘kelon’字样。我看不出科龙集团有什么损失。再有,我国的域名注册采用在先原则,吴勇的行为并无不当。”  ……  从南国的秋后回归北方的严寒,案件的审理并没有因为零点以下的气温而“冻结”,却仿佛冰层下的地火一般在平静中积蓄力量。  迷云初散  1998年12月1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将科龙集团与吴勇域名注册纠纷一案开庭传票送达给被告吴勇。开庭日期确定为1999年3月10日上午8时30分。  1999年3月6日,海淀区法院收到吴勇从广东新会发来的邮政特快专递,表示已要求注销域名。  3月10日,被告吴勇经传票传唤,无故拒不到庭应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缺席开庭审理此案。  3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致函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我单位于1999年3月23日正式接到永安制衣厂关于注销‘kelon.com.cn’域名的申请,并于3月25日完成该域名的注销。同时,广东科龙集团有限公司提交了注册‘kelon.com.cn’的域名申请,该域名目前正在处理过程中。特此说明。”  1999年4月12日,科龙集团与吴勇域名注册纠纷案原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  1999年5月6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民事裁定:  ……纵观本案全部证据,被告吴勇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注册“KELON”域名,并已获得域名注册证书,但其将域名注册后的网页闲置,使得社会公众享有的网络信息、获取公用信息的需求无法实现。其后,被告吴勇得到原告科龙公司注册同一域名未果之时,提出要求科龙公司给付其5万元“补偿费”。在诉讼中,被告吴勇先是降低索要数额,后又主动申请注销域名注册,综合被告的上述行为,本院认定被告吴勇注册“KELON”域名行为系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民事行为,法律理应予以禁止。  在本案公开开庭缺席审理之后,鉴于被告吴勇已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撤销已注册的“KELON”域名,并已由该中心注销完结,从而使被告吴勇的无效民事行为在本院作出裁决之前停止,对原告科龙公司“KELON”域名注册权利的妨碍不复存在,本案诉讼失去审理对象,原告科龙公司亦提出撤诉申请。据此,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百三十一条款,百四十条第五项之规定,裁定如下:  准许原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撤回对被告吴永安域名注册纠纷的起诉。  案件受理费人民币100元,减半收取,由原告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负担50元(已交纳)。  未雨绸缪  一份在法院法律文书中本应最为简单的撤诉裁定,一改“传统”,以其对案件基本事实的认定和充分、严谨的论理为这起中国首例域名抢注诉讼案写下圆满的句号,也为越来越多网络案件留下了全新的思考。  首先,域名是一种资源,能够给注册人带来利益。  域名与商标或商号有类似之处。人们只有通过域名才能在因特网上找到企业的主页和网站,因此域名是企业在因特网上的识别标志,这个标志通常是企业名称中最显著、最独特、识别性的部分,有时是企业的商标,因此域名对于商家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能给其带来利益。  其次,域名应作为何种知识产权客体加以保护?  应该承认,域名是一种智力成果,具备知识产权的基本特性。在域名的构思选择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劳动,才能使域名独树一帜,起到其标识性作用。另外,域名是有文字含义的商业性标记,符合知识产权无形性、专有性的特点。第三,一个显著的域名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一种无形财产;实践中,企业也通常将自己知名度的商标或商号、这些传统的知识产权客体注册为域名,因此域名在某种意义可以说是传统知识产权客体在因特网上的延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知识产权的定义是开放的,可以是“一切其他来自工业、科学及文学艺术领域的智力创作活动所产生的权利”,这也给域名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产权客体加以保护提供了可能。  但是域名到底作为何种知识产权客体在理论界、法律界仍然说法不一。在操作上,有人建议结合域名自身特点,援引商标法中的一些规定,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进行综合保护。  第三,“域名抢注”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法律禁止?域名与商标或商号的联系是紧密的。虽然“被抢注人”可以通过改变二级域名的方式部分达到其利用自身商标或商号注册域名的目的,但毕竟抢注人的抢注行为剥夺了其利用商标或商号注册域名的最直接方式,使其利用商标或商号注册域名的权利无法得以全部实现,损害了其在网络资源方面的利益。那些利用他人商标或商号“搭便车”借机推销自己产品、服务的行为首先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行为,是应该被法律所禁止的。对于抢注域名借以敲诈的行为,在现有立法基础上,应该通过下列标准来判定:一、被抢注域名与注册人的商标、商号或名称等是否具有必然联系;第二、注册人在注册域名后是否使该域名下网站的网页闲置;第三、注册人在抢注域名后是否与“被抢注人”主动联系,进行敲诈。如果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可以通过认定对该域名的注册为“恶意抢注”来宣布抢注人的注册行为无效。应该承认,在立法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对上述行为只能延用民法的诚信原则加以规制,真正意义上实现网络世界的公平与诚信,仍然需要法律的支持。没有人能够否认,虽然互联网络正在为我们构筑无比美妙瑰丽的未来,但是网络的天空并非永远阳光灿烂,对于执法者,尤其应该先行一步、未雨绸缪。(《中关村周刊》提供贾柏岩/文)
业务咨询

Copyright 2003 - 2023 hu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
慧网公司 版权所有